2014暑假花蓮小旅行的第二天主要行程還是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景點為主,第一站是距離前一晚民宿約十幾分鐘車程的"砂卡噹步道"

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口右側。

 車輛可通過砂卡礑橋停放於左側停車場(通過砂卡礑橋右側為機車停車區),再步行回到步道口,不過位置不多,

很多計程車載遊客至此後都會在此等候所以一位難求,若已經客滿就得到遊客中心停車場再走過長長的隧道至步道了@@從停車場步行至步道入口前的砂卡噹橋,是很有特色的一座橋

還沒走到步道就先被這些石獅吸引,有篇報導說花蓮特色橋很多....但已石獅為造型的很少

這砂卡噹橋上的石獅也不成雙成對的,都以單獅為主,真的有夠特別了吧!橋上的石獅子的造型都不同,仿自蘆溝橋而來! 每隻都威猛無比
總計兩排共百隻石獅子,若您到砂卡噹步道別忘了多看看牠們^^回到主題,照片中箭頭所指的位置就是等會兒要走的"砂卡噹步道"看起來是不是又窄又小的?

等等就跟著我們一起去走一趟看看吧!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

距步道入口約2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

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目前開放至"五間屋"處!來回約1小時時間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岩壁上開鑿出一條長達四點四公里長、一公尺寬的步道

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5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進入步道前必需先走下這階梯才可以到達真正的步道口還在橋上觀望的我今天也要打起精神來走步道啦!從步道拍砂卡噹橋一進到步道口我便將相機交給徐拔,這樣我可以多留下幾張"倩影"(咳)好嗎? 不然好多地方我去過沒拍照,那不是很可惜!

是說我們家小妞:你跟麻咪拍照就不能好好的給個笑臉一定要這樣的古靈精怪的表情給我嗎XD看吧! 真的有"倩影"來著! 好山好水加上迷人的倩影???!!! 是不是很棒!「砂卡礑步道」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的一條道路,步道的入口處即 砂卡礑溪匯入立霧溪的地方。從一旁開鑿的岩璧上可看出當年開發時的艱鉅與困難>>>>>>>>

砂卡礑溪切山成谷,形成陡峻的峽谷地形,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

步道平穩易行,沿途動植物生態豐富.....我們看見了台灣獼猴等,十分適合親子同遊的地方!台灣蘆竹、沿階草都是砂卡礑步道中常見的岩生植物步道全程都是沿著砂卡礑溪岸行走,聽著潺潺的溪流聲....加上眼前的景色真的是令人心曠神怡!盛夏的七月走在其中只有因為走動身體發熱才微微出汗,算是十分宜人舒適小妞在有這樣標語的點才玩的開心些....因為她一心一意就想下去玩水

麻麻印象中是可以下水去玩.....不過這可能是N年前,現在已經管制不能下水玩

這下讓小妞好失望直想調頭回去到飯店CHECK IN

還走不到五間屋小妞已經決定不繼續往裡走....看照片畫面就知道^^"看見這位仁兄手提了一藍衣物? 該不會他有玩水的秘境? 步道兩側看到大片人工種植的「山蘇園」,因環境潮濕,氣溫適中,長得特別茂盛,也是此地住民的經濟來源。

從解說牌看來:「砂卡噹步道」原為太魯閣族傳統的耕地,過去生活即以種植玉米、地瓜和養殖雞、鴨等農耕維持生計。

國家公園成立後,在一般管制區或休憩區內,是准許原有土地之利用方式,

所以步道內仍維持小面積聚落之農耕,偶而也會遇到機車代步情形在大片人工種植的山蘇園中發現這隻酷似蚱蜢的倒木,是不是有點像呢?

這棵看似倒的樹....但我覺得它們的生命力都超旺的只是用另一種姿勢呈現自己吧^^相機交回我的手上

「砂卡礑溪」因含沙量少,所以即使是颱風或大雨過後溪水也是終年清澈,

溪水將岩石琢磨得圓潤柔美,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美不勝收!

 

 

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太魯閣台地遊客中心附近,行車至遊客中心後,經過約800公尺長的砂卡礑隧道後,

在接連的砂卡礑橋右側,即是通往步道的旋轉梯入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徐妹的媽 的頭像
    jessica徐妹的媽

    jessica徐妹的媽

    jessica徐妹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